毛主席亲自为人民大会堂改名,它原来叫什么?为何要改名字?

九游游戏平台有什么游戏

你的位置:九游游戏平台有什么游戏 > 新闻动态 > 毛主席亲自为人民大会堂改名,它原来叫什么?为何要改名字?
毛主席亲自为人民大会堂改名,它原来叫什么?为何要改名字?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3:14    点击次数:121

【前言:】

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,毛主席提出设想:“未来我们稳定且革命成功后,将建造一个能容纳万人的大会堂。”

开会时,因缺乏足够大的会议厅,众人无法分散就座,只能挤在一起,坐在小板凳上。

建国后,我国成功建成可容纳万人的超大礼堂,该礼堂现为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式建筑。

这座庞大建筑的建设耗时多久,动用了多少人力?据悉,“人民大会堂”之名由毛主席后改,那它最初的名字是什么呢?

【毛主席为其改名】

大会堂装修近毕,毛主席亲临视察。目睹其恢宏气势,毛主席频频点头,表示赞许。

问及大会堂名称,北京市领导万里向毛主席汇报了三个提议:施工期间常称“万人大会堂”或“人大会堂”,亦有建议命名为“人民宫”。

毛主席提议:“人民宫之名欠妥,缺乏新时代气息,更名为人民大会堂更为适宜。”

众人听后认为该名简洁大气,一致赞同。随后,这座宏伟建筑被命名为“人民大会堂”,拥有了响亮的称号。

【修建大会堂的愿望】

建造人民大会堂的构想,最初源自抗日战争时期。

1945年,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,该礼堂长35米、宽30米,为抗战时期党组织所建,可容纳约750人。

平时开会座位宽裕,但中共七大召开时,各地代表齐聚,导致座位不足。

代表们或挤坐一起,或搬小板凳坐于礼堂。相比之下,国民党开会时,成员则坐在华丽宽敞的大厅内。

目睹座下代表们拥挤一堂,毛主席心生怜悯。望着仅能容数百人的大会堂,他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建造万人大礼堂的构想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各部门集中于中南海办公,因房间有限,导致政府机关人员与警卫部队均挤在少数小房内,呈现“人挤人”的现象。

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后,工作面临挑战,领导干部无独立办公楼,共处中南海几间小屋,沟通商讨极为不便。

【终于开始施工】

1958年前,我国首个五年计划圆满完成,经济水平得以提升,国民生活逐步改善,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亦发生了显著变化。

且次年为建国十周年,党中央规划兴建多项重大工程,含国家剧院、人民大会堂、民族文化宫及革命博物馆等,需1959年国庆前竣工,故人民大会堂宏大工程正式启动。

确定人民大会堂建于天安门西侧后,团队随即紧张投入,着手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。

1958年7月,北京规划局派遣人员赴苏联考察,同时向全国建筑专家征集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,邀请他们至北京,集思广益,共同讨论。

最初提交的三份方案均不合适,鉴于人民大会堂建造属首次,众多资深建筑师的设计方案显得较为传统,缺乏创新。

周总理号召青年专家解放思想、开拓创新,参与设计。但需考量建筑高度、是否用大屋顶及与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适宜距离等问题。

1958年10月,经过七稿方案的反复推敲,最终确定了人民大会堂设计,占地206亩,为此需迁移周边众多居民及单位。

令人意外的是,居民与单位得知这是国家专项工程后,均积极配合搬迁。1958年,涉及684户居民与67个单位的搬迁工作顺利完成。

【大会堂体积庞大、结构复杂,但很快完工】

人民大会堂工程浩大,总面积17.18万平米,含万人礼堂、五千座宴会厅、常委会办公楼,并设多间会议厅,供30个省市区使用。

万人大礼堂宽76米、长60米、净高33米,设两层挑台,结构庞大,乃世界首个如此规模的会堂式建筑。

有人认为万人礼堂净高33米过高,导致观众站立时感到距离遥远;同时,后方两层挑台设计使人感到压抑。

周总理说明,该设计灵感源自“落霞孤鹜齐飞,秋水长天一色”,意在让人立地不觉天高,临海不感水遥。

礼堂整体采用弧形圆角设计,穹顶与墙身交接处以弧形曲面相连,避免了折角的生硬感,视觉上更加协调统一。

施工过程中,鉴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,调集了大量人力,除生产原料人员外,共三万人参与,高峰期时有1.5万人同时作业。

礼堂用品皆庞大,搬运任务艰巨。其中一地毯,宽17米、长23米,重达三吨,为世界之最,需三部吊车合力,方平稳置于运输车。

故宫建造耗时十余年,联合国大厦六年,而我国此庞大工程仅十个月即竣工,面积超故宫两万平米,实为奇迹。

【小结】

建筑恢宏且细节精美,设计巧妙。大会堂顶部中央的国徽,以木雕呈现,精致无比。

大厅内装有五百盏特色明灯,每盏灯中央均饰以红色五角星与葵花花瓣图案,设计独特。

该建筑设计精湛,处处令人称奇,在中国建筑中占据独特地位,不可替代。

人民大会堂建造意义非凡,象征人民当家做主,见证国家繁荣昌盛,凝聚全国民心,代表中国人民勇于挑战、坚韧不拔的精神。